“厝”,在福建的很多方言中,是屋宇、家的意思。自西晋“八姓入闽”始,少量边疆移民带着不同的文明族群进入福建。福建各地的府第民宅,也因此出现出丰盛多元的外形。金秋季节,无妨抽离市区的清静,走进这一座座静谧的古宅,感触期间流淌的痕迹,倾听先人的智慧与情怀,邂逅一场古朴的老厝之旅。
闽清宏琳厝
皇宫当游紫禁城,民居应览宏琳厝
当天的省会福州,历史上也不时是福建的政治核心。明清以来,其经济与文明的核心肠位逐渐凸显。
福州因此官宦星散,名家辈出。这些官商富户建起的府第大宅,规模宏伟,尽显气度。
坐落于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的宏琳厝,由清乾隆年间药材商人黄作宾及其长子黄宏琳历时28年建成而居。
宏琳厝占低空积约17800平方米,共有大小厅堂35间、住房666间,其规模之大、保留之完善,素有“皇宫当游紫禁城,民居应览宏琳厝”的佳誉。
毫不夸张地说,假设没有人领路,外人十有八九是要在这里迷路的。
宏琳厝第一进由家中的小字辈寓居;第二进由家中的中字辈寓居;第三进由家中的老字辈寓居,意为“长幼有序”。
宏琳厝之细节处置也可见先人的建造智慧——
主座与内外横厝之间建造水圳,引入山泉水供日常洗濯与防火之用;
一切卧室都用木地板架空,地栿处开猫退,可以防潮,又可以让猫进入捕鼠、防蛇虫等;
为防止匪患,宏琳厝周围建起高高的风火墙,并建造挺拔的碉楼。
福州“特产墙”——马鞍墙,也是风火墙的一种。在福州古民居中,常可见这些高高的、厚砖或土筑的围墙,状似马鞍,由此得名。在福州三坊七巷,线条流利的马鞍墙就是一道亮丽的景色。
南安蔡氏古民居
中西合璧大观园,一砖一瓦筑乡愁
倘若看到极具辨识度的红砖白石燕尾脊,不用说也知道——这里,是闽南。
宋元以来,泉州港、月港、厦门港先后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关键港口,“人物庶繁,驿道四通,海商辐辏,夷夏杂处,权豪比居”。
随着各国商人纷繁涌入,南洋、欧洲等地的修建格调也随之进入闽南,构成了中西合璧的红砖修建文明。
宏大的修建群——蔡氏古民居,位于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,是闽南华裔修建的典型代表。
红白相间的色调、三段式的硬山屋顶、高高翘起的燕尾脊、划一有序的修建序列,在蓝天白云的映托下,尤其壮观,充溢了节拍感与韵律感。
1854年,16岁的蔡资深随父蔡启昌下南洋,通过多年打拼,最终位居马尼拉富商巨贾前列。清同治四年(1865年)蔡启昌蔡资深父子衣锦还乡,在村边建起两座大厝。后历经近半个世纪,蔡氏古民居修建群所有完工。
这座修建群融合了少量外来元素,带来了不一样的文明体验,有人描画其是一座“大观园”,一厝之内,各国风采俱现。
2001年,南安蔡氏古民居被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包全单位。
连城培田村官厅
聚族而居凝心力,崇文重教出人才
说到闽西古修建,大少数人脑海中立刻显现的是一座座客家土楼。
其实,在外地有一种比土楼更为宽泛存在的修建形制,叫作“九厅十八井”。这“九”和“十八”并非指代详细数字,而是泛指民居中的厅、井数量之多。
位于闽、粤、赣三省接壤的闽西地域是客家人的汇集地。衣锦还乡的客家人,盼望领有几世同堂的安居家园,也注重家族勾搭,聚族而居成为他们人造而然的选用。
而“九厅十八井”的府第民宅就是这种选用的物化表现。
位于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的培田村官厅,是五堂二横的“九厅十八井”式民居,占低空积约6000平方米。
官厅集寓居、祭奠、藏书等配置于一身,其规划结构堪称精妙绝伦,谁看了都会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慨叹一句:“这就是传说中的空间治理巨匠吧!”
培田享有“福建民居第一村”的佳誉,它是迄今南边地域保留最完整的现代民居群落之一。这个客家小山村领有30余幢高堂华屋、21座古祠、6个书院、两道跨街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,因其保留完整的明清古修建群而知名。
培田村不只在修建上颇具特征,其人文底蕴更是深沉。
据族谱记录,明清以来,培田登科入仕者达191人;新中国成立后,培田有20多人获博士学位。
除书院、学堂、藏书阁外,培田村内还开设“容膝居”妇女学校,专门为妇女们授课讲学。可见过后培田人的思维开明、颇具远见。
武夷山下梅大夫第
茶香满溢下梅村,木质美学简而雅
一路向北,寻着茶香到来武夷山下,到来“万里茶道”的终点——下梅村。全长1.3万余公里的“万里茶道”,其可与“丝绸之路”相媲美。
清雍正年间,下梅邹家因做西客茶生意成为下梅首富,邹氏先祖邹英章也被誉为开创万里茶道第一人。他,就是这座大夫第的客人。
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间,是下梅村现存规模最大、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古民居。
青砖匡斗马头墙、砖雕门楼小天井,大夫第的修建格调与徽派修建有相似之处,又有闽北修建的典型特征。
闽北林木资源丰盛,山多田少,民居多用木料。大夫第更是连柱础都驳回硬木,有别于其余地域的石质柱础。
其木质柱础为八角鼓状,下部木雕吉祥纹,上部做柱[~公式~],两边浮雕花卉器物,繁复大气,尽显原草本性。
在这座大夫第中,最精巧的修建空间还属私家花园“小樊川”。“小樊川”仿江南园林格调而建,园名是唐朝杜牧前人杜光操题写的。
“小樊川”以方形池塘为核心,四周围以石雕围栏,栏板镂雕,望柱浮雕,望兽圆雕,十分精巧。
当初,邹氏大夫第不只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下梅的民居修建范本,还是武夷山茶叶贸易开展的历史见证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qianwe.net/article/f5f9898c74eb8f4297e6.html